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电建市政集团的先行者即与深圳相识,承接了深圳河治理工程。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国电建市政集团秉承先辈的坚定信念,紧随城市发展,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再次与深圳结缘。
2012年,电建市政进入深圳市场,正式开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业务。在“奋进拼搏、创先争优”的建设宣言中,一群平均岁数不足30岁的年轻人扎根施工一线年的地铁建设中茁壮成长、乘势飞扬。
自进入深圳市场以来,电建建设者紧跟深圳速度,坚持深圳标准,打造深圳质量。深圳地铁7号线项目是电建市政参建的首个地铁项目,也是电建市政在深圳铺下的首个新领域基石。在深圳地铁7号线的建设中,项目部克服了工程规模大、场地狭窄、施工难度大等七大难题。凭借优良的业绩,深圳地铁7号线最终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和詹天佑奖。
怀着高度的使命感,电建市政在深圳地铁12号线号线年年底,电建市政的建设者们再次投入到深圳地铁12号线的施工当中。参建过程中,公司以“绿色标准化”为引领,坚持高标准建设,誓要铸建地铁百年工程。项目管理团队跑步进场,积极主动沟通协调,3个车站的工作面相继打开。在迈开第一步的同时,项目面临着全国首座地铁车站下穿既有高铁线路、盾构穿越建筑物管桩基础、区间下穿水域等一系列重难点问题。期间,项目部积极对接深圳市轨道办、深圳地铁集团和各参建单位,多次组织现场调研,讨论再讨论,论证再论证,只为拿到最优实施方案。
深圳地铁12号线由南向北三十多公里,在终点与海上田园相会。这里接待了多家中央媒体、全国多个地市考察团前来采访、观摩。“绿色”“标准化”,是地铁建设过程的优秀典型;“高标准建设”,是项目文化的直观反映。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因地处沿海滩涂淤泥复杂地质,基坑曾出现红色预警以及涌水涌沙险情。面对危机,项目人员没有退缩,迎难而上,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到最危险的基坑一线现场,不畏艰险,冷静沉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成功处置险情。在将近5年的时间里,项目部人员扛起责任,勇往直前,齐心协力推动项目建设持续发展,实现了深圳地铁四期工程第一个车站基坑开挖、第一段底板施工的车站、全线首个盾构区间始发、首个盾构区间双线日,承载着全体参建者的殷切期望,深圳地铁12号线正式开通,并先后获评“2022年度上半年深圳市结构优质工程奖”“2022年(第四批)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赢得地方政府、业主和指挥部的高度赞誉、信任及肯定,项目履约力和公司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2021年,电建市政在深圳承接了首个大湾区城际铁路项目——深圳至惠州城际前海保税区至坪地段工程先开段施工总承包工区,极具重要发展的策略意义。
深惠城际铁路紧联两座城市的交通脉搏,同时也牵连着项目建设者的心。项目盾构区间长达9.5公里,其中5.6公里身处岩溶强发育区,未知的地下工程伴有多个一级风险源交叉施工,就是在这样极为复杂的施工条件下,项目人员共克时艰,矢志不渝地一直往前走。
安全、质量管理是项目首要严抓的重中之重。作为重大施工工程,项目严抓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开展安全教育,采用“多组织”、“多学习”、“多检查”的方式,不断强化细化管理,通过网格打卡巡视、下穿风险源的桌面推演等纵横措施,将安全管理工作逐步具备网格化、区域化、程序化,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同时,项目采用“严交底”“严验收”“严对比”的思路,使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相辅相成,采取管片制作、养护、运输、吊装、拼装等过程式把控,严控掘进姿态,科学配比注浆系统,保证实施工程质量可控。截至目前,项目龙坪区间陆续顺利下穿红花岭垃圾填埋场、田祖上水库、碧新路高架桥、16号线共建管廊及地铁运营线等多处风险源,并先后获得中安协全国示范班组、中施协绿色工地、广东省“平安工地”、广东省2023年度质量安全督察中国电建内排列第一名。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项目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积极利用信息化与智能化相结合的施工模式。面对工作井近一万平方的防水施工,项目应用可无缝搭接、遇水自愈且阻燃的丙烯酸盐新型喷膜防水材料,从源头避免后期产生高额的堵漏费用;针对5.6公里的岩溶强发育区,项目摆脱传统单一处理的桎梏,应用“1+4”设孔公式及充填分段注浆的施工工艺,满足永久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的同时,进一步预防新生溶洞衍生;同期项目研发出溶洞可视化数字孪生APP终端,为公司申请两项软件著作权,利用“巡游”和“定位”两大系统,实现在高风险区的岩溶定位与风险差异化预警,全面保证盾构在岩溶区安全掘进。项目结合自己特点,自主开发了智慧工地系统,通过“5M1E”六原优化设计线个智慧模块进行可视数智化管理,全面助力技术应用、施工作业和管理体系的再次升级。在盾构掘进过程中,项目采用BMRD地质预报系统及超前水平钻机规避地层风险,同步运用物联网VR/AR漫游空间位置来判断管线走向、溶洞尺寸、与隧道空间关系等岩溶信息,通过增加声光报警、感应报警及动画循环播报,进一步实现技术创新与安全管控的“深度合作”。
深惠城际1标四工区工程紧跟前者的步伐,在深圳这座繁华的都市里,加入了更多在城市建设中默默奉献的“电建人”。
项目地址位于深圳市中心,周边交通繁忙,施工场地作业空间极为有限,始发场地较常规盾构始发场地面积缩小一倍,4.3千米的长盾构距离同时存在大量停机开仓作业,刀具需要频繁更换,两项重点问题造成了盾构机设备性能要求高、盾构设备吊装下井及始发难度大等多项难点。
当然,这一些难题并没有难倒电建市政的建设者们。针对盾构机进入硬岩段后多次进行开仓、检刀及换刀的情况,项目部及时将磨损的刀具返厂维修,为刀盘增加耐磨板、主轴承由常规的4.8米变为5.3米,增加破岩能力;根据70%硬岩地层的真实的情况,项目积极开展《长距离EPB/TBM双模盾构刀具配置研究》,总结掘进参数,提前模拟相似地层,进行地质补堪,将带压开仓换刀点提前做加固处理,达到了既保证工效又减少刀具消耗的效果,真正的完成降本增效。
面对狭小场地、隧道距离长的难题,项目持续总结工作经验,强化技术创新与管理革新,策划采用水平皮带+垂直皮带进行出渣,长距离盾构隧道推行水平皮带机运输系统,单线配备两编组运输管片及砂浆车,编组轻载运行更安全,溜车风险大幅度的降低。通过对比分析,完善后的方案效率由原来6环/2天,升高至9环/2天,既能有序推动盾构机掘进,还能满足长距离隧道运渣需求。
用实干发展业务,用汗水浇灌成绩。在深圳扎根建设的12年里,电建青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这支从山河中走来的水电建设部队,厚积薄发,在地铁市场稳健发展。“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向海而生的深圳,电建市政的一线工作者与朝阳同起,与海浪同行,与万丈阔土一同欣欣向荣。中国电建的企业精神,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