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博love体育官网

【地评线】金羊网评:以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维度

来源:爱博love体育官网    发布时间:2025-03-04 11:47:53

产品描述:

  

【地评线】金羊网评:以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维度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充满了许多活力、博大精深的文明,还见证了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离不开对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深度把握,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基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方向性的指导。

  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基因中蕴含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社会理想,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奋斗。

  如康有为在《大同书》《礼运注》中勾画出人类未来社会的大同愿景,“夫大同太平之世,人类平等,人类大同,此固公理也”。“公者,人人如一之谓,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等,无人种之殊,无男女之异。分等殊异,此狭隘之小道也。平等公同,此广大之道也”。孙中山先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对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上,将“天下为公”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称“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而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便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天下为公”“大同”与、社会主义的理念相通,是中国人接触、了解、传播、践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助力。一大通过的中国纲领强调,“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大同世界、是中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念。习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从精神意蕴维度来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撑。

  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一度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广州三元里人民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太平天国面对清政府与列强的联合绞杀,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西藏军民为抵抗英军入侵,展开江孜战役,用落后的武器捍卫每一寸土地;台湾是中国最早受到日本侵略的地区,台湾民众率先发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活动……

  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日本侵华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中国从民族存亡大局出发,立即发出抗战号召,并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了反击日本侵略者挑拨我国的民族关系,1941年6月22日的《解放日报》刊登的一篇社论强调,“中国人始终认为抗战建国,不是汉族一族之事,而是国内各民族共同的神圣事业,此种重大艰巨的事业,如果没有国内各少数民族积极的参加,就不能有最后胜利的保证”。在中国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敌,共同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促使中华民族全面觉醒。

  习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习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从哲学思想维度来看,以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把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贯通起来、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通起来,不断赋予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新的使命、新的内涵,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习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过程中,同样要坚持“魂脉”和“根脉”,这决定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旨与方向。(金羊网 文/李浩)

  注: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湾区建设视域下香港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GD22CMK02)、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人文社科)“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团队”(2021WCXTD0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