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一号A星腾空而起,开启了我国气象监测新纪元;《天气预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南极长城气象站的建立、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的落成,更是标志着中国气象走向全球、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可以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样一种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精神更需我们代代传承。本期,让我们一同回溯这段光辉历史,重温技术攻坚的艰辛,领略气象开拓者的风采,体会那份自力更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1978年,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春风催开了中国科技的繁花。气象事业也开启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奋斗史。
1978年至1980年,是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站建设的快速地发展期。全国气象台站数量由“一五”时期的1647个迅速增至2552个,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地面气象观测网络。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对气象观测的需求日益精细化、多样化。自2000年起,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由注重数量扩张转向质量与效益提升,开启了从人工观测向自动化观测的历史性转变。
1988年9月7日,卫星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图片来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1988年9月,中国首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这仅仅是开始。历经十余年攻关,1997年6月,风云二号A星翱翔九天。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使中国变成全球上少数几个能同时研制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如今,我国已成功发射21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其中8颗在轨稳定运行。这些太空中的“中国眼”,正向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成为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典范。
春风送暖,服务万家。改革开放以来,气象信息传播渠道一直在变化。我们经历了从报纸字里行间了解天气、从广播中聆听冷暖、从电视画面中观看雨雪、通过“121”电话获取气象信息、再到如今通过手机掌握未来天气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1980年7月7日,当时的国家气象局首次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天气预报》电视节目,实现我国天气预报电视节目零的突破。1986年10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的《天气预报》电视节目。
除此之外,热线电话传播气象信息的方式,也曾具备极其重大地位。1995年,电话气象信息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到1999年,全国一千多个市、县开展了电线”这三个数字一度成气象代名词。
如今,人们慢慢的变多地通过智能手机,从App里查看天气动态。随着移动网络技术成熟,手机已成为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传播和应急救援体系中的重要工具。
春风越关山,气象通天下。中国气象事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不仅服务国内,更走向世界,在全球气象治理中日益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彰显出中国的大国担当。
早在1984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气象局委托,开始筹建南极长城气象站。风雪中,队员们仅用几十天就建成了设施较为完善的气象站,并于1985年2月14日开始常规地面气象观测。1985年3月12日,长城气象站正式列入世界天气监视站网,并被授予国际区站号89058;同年4月,正式启用该站号向全球电信系统(GTS)发送天气报告。
1985年2月20日,中国长城站在乔治王岛举行落成典礼。图片来自: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此后,我国又于1989年2月26日建成规模更大的南极中山气象台。长城站与中山站的建立,不仅为我国开展南极气象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南极气候与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初期,气象部门越发认识到科学认识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重要性,建设大气本底基准观测站迫在眉睫。自1989年起,青海省气象局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开始了站址选择、设施安装调试等各项工作。1994年9月17日,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正式建成并开始业务运行,在大气成分观测、科学研究和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基础支撑作用,持续向全球提供了30余年连续、准确、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大气成分本底观测数据。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气象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最初的学习者,慢慢成长为全球气象服务的提供者和关键技术的贡献者。这份成就,恰似春风度过玉门关,让中国气象的智慧之花开遍世界。
从清凉山到白石桥,中国气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正如一艘巨轮,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劈波斩浪,续写着世界气象史上的中国华章。
春风又绿神州地,气象新篇待续写。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气象事业将继续乘春风而上,在服务国家、贡献世界的新征程中,谱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时代篇章。(马超 马丽征)
参考资料:《中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历史与展望》《筚路蓝缕 铸就中国芯》《风云一号A星,我国气象卫星事业的里程碑》《世界气象中心正式授牌》
从黄土高坡走向国际舞台,邹竞蒙用一生见证并推动了中国气象事业由弱到强、从闭塞走向开放的壮阔历程。
邹竞蒙是著名抗日爱国人士、“七君子”之一邹韬奋的次子。1944年,邹韬奋先生逝世后,周恩来亲自安排年幼的邹竞蒙前往延安自然科学学院学习。次年,他入选新成立的八路军总部延安气象台,成为最年轻的学员。当时,美方教员一句“中国连一张像样天气图都没有”,深深刺痛了学员们的心,他们立志要用一生为中国气象“正名”。
1949年北平解放,年仅20岁的邹竞蒙被任命为华北军区航空处气象股长。1973年,他进入中央气象局担任领导职务,自1982年起任局长,他以延安时期铸就的坚定信念和多年积累的国际视野,为中国气象事业绘制出一幅清晰的现代化蓝图。
1990年10月,邹竞蒙作为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主持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并发表讲线年,在河北邯郸召开的气象学会年会上,邹竞蒙作了长达六个小时的长篇报告,首次系统提出中国气象现代化构想,被誉为“破冰之声”。1984年,《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纲要》正式通过,气象成为全国最早全面规划现代化建设的行业之一。
邹竞蒙极具前瞻性视野,他敏锐察觉数值天气预报的前景,大力推动研发。他时常拿着西方对中国城市的天气预报与国内预报作对比,警醒同行:“再不全力发展数值预报,中外差距只会慢慢的大!”他在任内还推动国家连续发布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5号文件”:改革开放初期,气象部门探索开展有偿专业服务,获国务院〔1985〕25号文件批准;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关键阶段,经他耐心争取,1992年5月〔1992〕25号文件正式下发,明白准确地提出了国家气象事业与地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的要求,并提出建立健全与气象部门现行领导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双重计划体制和相应的财务渠道,极大激活了中国气象事业的内生动力。他所主导建设的全国卫星气象通信系统,被业内誉为“气象三峡工程”,彻底扭转了中国气象数据传输的落后局面。从手工绘图到风云气象卫星巡天,从依赖外援到自主研发数值预报模式,邹竞蒙亲身参与、推动并见证了中国气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历史跨越。
邹竞蒙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尤为瞩目。1987年,他高票当选世界气象组织(WMO)主席,并于1991年成功连任,成为首位在联合国专门机构担任主席职务的中国人。在他的倡议下,国家气候委员会和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协调小组相继成立;1995年,他推动WMO通过具有历史意义的“第40号决议”,实现全球气象数据共享,为各国防灾减灾赢得宝贵时间。
参考资料:中国气象网:《走上气候变化世界大舞台——追忆邹竞蒙对中国现代气候科学的奠基与贡献》;《纪念邹竞蒙80周年诞辰:气象赤子风雨人生》;《大国气象》;《气象往事》;《中国气象百科全书(综合卷)》;《中国气象年鉴·2019》
观测是气象科学研究和预报服务的基础,人民气象事业正是起步于烽火硝烟中的延安清凉山气象观测站。人民气象事业八十年的辉煌历史背后,是一代代气象观测者用脚步丈量天地、用坚守守护苍生的奋斗史诗,是观测手段从肩扛笔录迈向智能感知的科技跃迁,更是“准确、及时、创新、奉献”气象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生动写照。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气象事业百业待兴。在广袤的国土上,气象观测站稀疏分布,设备简陋,信息传递缓慢。老一辈气象工作者背着沉重的气压表、温度计和风速仪,跋山涉水奔赴高山海岛、城市乡村,建起一个个观测站点。起初,观测员需要手动观测每项数据并记录在记录本上,他们一笔一画写下的不仅是温度、气压、湿度数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当年,很多艰苦台站的观测员几乎与世隔绝,坚守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山站或远离陆地的海岛,只为获取一组组珍贵的气象数据。这种忘我的奉献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成为人民气象事业最本真的精神底色。
时光流转,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驶入快车道。如今的气象观测,早已告别“笔墨纸电报”的时代,迈入“地空天一体化”的智能监测新纪元。无人机、平漂探空、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等新型设备广泛投入应用,数以万计的自动气象站、探空站、雷达站、海洋浮标等织就了立体化、自动化、全天候、多要素的监测天网。从对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系统的跟踪监测,到对云中粒子相态及其运动、对大气气溶胶分布的精细测量,现代化气象观测体系展现了其强大的精密监测能力和应用潜力,是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的基础。
我曾多次参加重大灾害调查,亲历多次重大过程预报服务工作,深感灾难之可怕、预报之复杂、监测之重要。同时,预报员、科学家、应急管理者和专业用户对气象观测寄予厚望,并提出慢慢的升高的要求。只有逐步的提升气象探测质量、挖掘观测数据价值、优化数据产品服务,才能不断满足日渐增长的新需求、充分的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效益。
中国气象局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树立“观测即服务”理念。要求强化气象观测系统在气象服务中的支撑保障作用,推动观测向监测应用转变。作为新时代青年探测工作者,我们要时刻牢记习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传承气象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在新型探测技术及其智能化应用等关键领域持续攻坚克难,在装备运行、数据质控、产品研制和应用服务等环节奋勇发力,用精密监测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为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贡献探测力量!
承办: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协办: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总机